被类化了的我们

前几日在水木社区看到过一个帖子,贴主似乎是很在乎自己到底属于”码农“还是”程序员“,唠唠叨叨了半天他所认为的这两者的区别。内容无非就是说前者偏向于体力劳动,低收入者,loser什么的。后者偏向于脑力劳动,高收入者,人生赢家之类的。我看了哑然失笑,不禁想到,我们到底活在多少分类中间啊,我们身上到底需要多少标签?何况,这些标签大部分根本就禁不起一点推敲,完全毫无来由,莫名其妙。

记得在毕业前后的那几年,我也特别喜欢谈”怎么才算是一个程序员”这种问题,经常会提及一些似是而非的特征或者概念,后来,我终于成为了一个程序员,这几乎是一种被自我暗示的职业选择,其实就技术上来说,我当年并不具备面对这个职业的能力,因为那时我只是个书呆子,呆到连一个最无足轻重的编译警告都能让我如坐针毡,纵然我有一堆”优雅”的语言技巧来描述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但真正的实现能力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化所需要的实用性、高效性。这也正是我毕业后最初那几年觉得自己一身好技术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原因,而如今当我真正成为一个程序员的时候,我却越来越多的不愿意正面回答”怎么才算是一个程序员”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会成为现实的谎言,也就是你认为怎么样的人是程序员,你就会成为”那样”的程序员,但”那样“的程序员最终没有任何意义。道德经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并不是在消极地逃避表达的责任,而是概念、道理这种东西一旦出口,就一定只是皮毛和片面的东西,这些东西进而成为一种不知不觉的人为的心理暗示,它们往往让人走了一条最远的路到达终点,这是一条不自然而且充满痛苦的弯路。

其实,这种被自己主动证实的”谎言”几乎无处不在,以爱情为例好了,你认为什么东西叫做“爱情”呢?男女整天黏在一起吃饭睡觉看电影是”爱情”?二人世界周游四海,过着衣食无忧的甜蜜生活是”爱情”?为了对方的幸福主动放弃一切,不惜被误会叫做”爱情”?基本上来说,你可以回头看看,是不是你怎样定义自爱情,基本上就会有了怎样的”爱情“。然而,事实到底是我们如愿以偿得到了真正的”爱情”,还是只是以”爱情”名义做了一些早就被分门别类好了的,自欺欺人的、累得要死的事情?同理,我们也可以想想什么是”科学”?什么是”信仰”?

我想说的是,到底我们是为了给自己归类在做事,还是因为我们需要做这些事情?我们为什么非得是知识分子?为什么非得要是自由主义者?为什么非得是唯物论者?无神论者?这种归类有什么意义?因为你孤独,脆弱?需要同类吗?否则,为什么不能是“你就是你,我就是我呢”?当我们为了爱情而爱情,为了信仰而信仰的时候,有没有想过,我们认为的这些东西本身就是错的?换而言之,那些东西是你真正为之追求的吗?还是这一切只是因为你目前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件东西才如此需要一个你在乎的类属?而这个名词真正的内容实际上没有那么重要。

Last updated